您的位置:首页 > 技术文章 > SYP-0633G 药物黏度测定仪(平氏粘度计)使用方法
技术文章
SYP-0633G 药物黏度测定仪(平氏粘度计)主要依据《中国药典》等标准,用于测定药物(如口服溶液、糖浆剂、油剂等)的运动黏度,通过测量一定体积的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流经毛细管的时间来计算黏度。以下是其详细使用方法,按试验流程分为准备、操作、计算与结束四个阶段:
当样品液面的凹月面最di点下降至 “上标线"(A 线)时,立即启动秒表(或仪器自带计时按钮)。
当液面继续下降至 “下标线"(B 线)时,停止秒表,记录流经时间(单位:秒)。
平行测定:同一样品需连续测定 3 次,每次测定前需重新将样品吸至 A 线以上,确保每次测定条件一致。3 次流经时间的相对偏差应≤0.5%,否则需重新测定。
恒温槽温度需稳定,测定过程中不得随意调整温控设置,避免温度波动影响液体黏度。
避免触碰仪器或恒温槽,防止振动导致样品流经速度异常。
若样品流经毛细管时出现气泡、断流或挂壁现象,需重新清洗粘度计并加注样品测定。
根据平氏粘度计的原理,运动黏度(ν)按以下公式计算:
ν = K × t
其中:
ν 为运动黏度,单位为 mm²/s(或 cSt,1cSt=1mm²/s);
K 为粘度计常数(由粘度计出厂校准给出,单位为 mm²/s²,如 0.0123 mm²/s²);
t 为 3 次平行测定的平均流经时间(单位:s)。
若需计算动力黏度(η),则需结合样品密度(ρ):
η = ν × ρ
样品与粘度计清洁:
仪器关闭:
数据记录:
粘度计的选择需匹配样品黏度:低黏度样品用细孔径毛细管(如 0.6mm),高黏度样品用粗孔径毛细管(如 2.0mm),确保流经时间在 200-300 秒(药典规定范围),否则需更换粘度计。
温度对黏度影响显著(尤其液体),必须严格控制恒温槽温度,偏差超过 ±0.1℃时需重新校准。
若样品易挥发或遇热不稳定,需缩短恒温时间,并在测定过程中加盖防止挥发。
通过以上步骤,可准确测定药物的运动黏度,为药物质量控制(如流动性、稳定性)提供依据。